您的位置:专题 > 史话河洛大型系列文化采风活动 > 历史遗迹

巩义的大宋皇陵

2009-04-07 00:00:00来源:芷茞斋
赵匡胤不是别人,是我们的老乡,家就在现在洛阳老城的夹马营。 自从当上皇帝后,赵匡胤就一直希望着能迁都家乡洛阳。可惜的是,他的计划受到了大臣们的种种阻挠而未能实施,在这其中,他亲弟弟赵光义

    赵匡胤不是别人,是我们的老乡,家就在现在洛阳老城的夹马营。

    自从当上皇帝后,赵匡胤就一直希望着能迁都家乡洛阳。可惜的是,他的计划受到了大臣们的种种阻挠而未能实施,在这其中,他亲弟弟赵光义那句“为政在德不在险”更是让他难以决断。见众大臣及弟弟均反对迁都,又思及汴梁无险可守,宋太祖只好长叹曰:“不出百年,中原人民叹也。”太祖危言,到了宋高宗时却真成了事实,害得从此宋廷羞赧北望,大愧不已。

    叶落归根,虽说帝都不能搬迁,但身后的埋葬之地还是可以自己确定的,在定皇陵的这个问题上,赵匡胤毫不犹豫地选在了老家洛阳。

    洛阳之内,陵选何处呢?

    巩义,古称巩县,解放前的几千年里多归属洛阳管辖,位于洛阳与开封之间,由此可见,对于赵匡胤来说,这是一个东可望帝都汴梁、西可守故乡洛阳的一个绝好之地。

    望嵩岳而带大河,枕邙山而襟伊洛,巩义确实有着好风水。

    定陵巩义,不仅只因风水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这里是一个古人所谓的阴宅吉地。

    古人占卜阴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说法,在宋代人们就喜欢拿“五音利姓说”来说事儿。按照这个说法,赵姓属于角音,所对应的是“五行”中的木,木生东方,阳气在东(汴梁),赵家皇帝必须在西方安葬,且陵地需要东高西下,所谓“东高西下为之角地……南高北下为之徵地,角姓亦可居之。”巩义位于汴梁之西,境内又有东南山高、西北低垂之地势,再加上洛水苍苍北流入黄河,这个地方确实符合了当时天子选陵的要求。

    赵匡胤在位期间,他只是选定了巩义做为大宋陵区而并未动工修建。公元976年10月20日夜,年仅49岁的宋太祖赵匡胤突然驾崩,巩义皇陵也因此而不得不仓促开工。

    据史料记载,建陵之时,为了运送石料,一路上可谓是血迹斑斑。为了赶工期,陵区死人也成了家常便饭。据某碑上讲,一到阴雨天气,陵区内就鬼哭狼嚎的,当地百姓传说,那些哭喊的都是建陵时的冤死鬼。

    从赵匡胤驾崩到入土,时间整整耗费了七个月,所以,宋朝就形成了这种规矩:宋代的皇帝事先都不建陵墓,死了以后在7个月内把陵墓建好,然后去埋葬,形成了“七月而葬”这样一个习俗。
  北宋九个皇帝,除徽、钦二帝被金所虏囚死漠北外,其他七个皇帝以及被追尊为宣祖的赵弘殷(赵匡胤之父)均葬于这里,世人所说的“七帝八陵”就是因缘于此。按照埋葬时间的先后,八陵的顺序依次是:宋宣祖的永安陵、宋太祖的永昌陵、宋太宗的永熙陵、宋真宗的永定陵、宋仁宗的水昭陵、宋英宗的永厚陵、宋神宗的永裕陵、和宋哲宗的永泰陵。

    整个陵区除帝陵外,还有后陵21座,公主亲王墓44座,以及皇室、皇子皇孙墓和高怀德、蔡齐、寇准、包拯、杨六郎、赵普等功勋名将共有陵墓千余座,这样的规模,在国内现有的皇帝陵寝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自南而北,石刻分列,依次为望柱一对、象一对(配有象奴一对)、瑞禽一对、角端一对、仗马二对(配有控马官四对)、石虎二对、石羊二对、客使三对、武臣二对、文臣二对、走狮一对、镇陵将军一对、宫人一对、内侍一对。

    宋代雕刻,不仅美观,从内涵表达上也是有所突破的。细观石象,你会发现,象鼻富于灵动,象眼皱纹深深,刻划得都非常细腻,连辔勒形成的皮肤凹陷都有着生动的表现,所有的这些细节描绘,让大象看起来更显得温驯朴厚。仰望文臣,头戴三梁冠,双手捧笏板,身后衣袂飘飘,两侧玉佩沉坠,脸上哀戚隐存,所有这些,把大宋文臣的俊秀飘逸与深谋远虑刻绘得十分到位,从一定程度上,这些刻绘突破了形的限制,使人物更具了思想内涵。

    景德四年,为了保护皇陵,宋廷专门划巩县、偃师、登封各一部分设立了永安县。在永安县内,除了驻有军队外,朝廷还专门安排了一些“柏子户”,让他们专门在陵区种植柏树,对陵园进行绿化。在宋陵,这里的绿化相比于其它朝代又有不同之处。以前,其它皇陵只允许种柏树,而宋陵则是柏树松树都可以种,并且陵与陵之间又用橘子树以示区割。经过这些“柏子户”的辛勤劳作,到了后来,整个皇陵区已经是松柏如织、郁郁连天,远望如“柏城”,颇为壮观。

为了祭祀皇陵,朝廷让那些原来曾跟在已故皇帝的侍女和太监住在下宫,对安葬在上宫的皇帝进行四时祭祀。

    按照礼仪,当朝皇帝也是要去皇陵祭奠先祖的。为了祭奠一次先祖,从汴梁到巩义,仅行路都需要很长时间,到了陵区,又要一个个皇陵去祭奠,这样下来,祭奠也成了一个很费工夫的事情。

    为了祭奠的方便,天圣八年,宋仁宗在如今的偃师山化乡修建了会圣宫。从会圣宫的字面涵义来看,我们就可猜测得到这是宋廷为祭奠先祖而专门设的地方了。可惜的是,如今那里的宫殿早已不存,剩下的只有一通巨碑孑遗山野,任人攀登。

    不仅会圣宫已消逝不见,宋陵之内,“柏城”之景也早已全无,宫殿楼宇更化为烟尘,只有这不朽之石刻仍分立左右,延续着这千年的守护。

    “宋陵落日烟雾昏,篝火度谷行山根。投鞭委辔涉数村,寤出巩县城东门。向来宫阙不可见,但有洛水流浑浑。”

    如今,一切均成过往,没有了踪影,但,今天,站立这里,浓浓宋韵浸泽于心,久而不散,何以如此,我想,那正是因为宋朝有着太多的人让人长想长思,不能释怀。

    苏东坡之把酒问青天,范忠淹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飞之八千里路云和月,辛弃疾之醉里挑灯看剑,李清照之误入藕花深处,柳永之衣带渐宽终不悔,等等,他们或把酒高歌,他们或浅酌低吟,用最美的词章给我们“绣”出了一个勾人心魄的大宋。

    想到这些,我想,有这些宋朝故人做伴,葬于宋陵之中的这些皇帝老子们定然是不会寂寞了。

    若遇清风明月,他们似乎还能听到这些宋朝文人们轻吟的如梦令,悠悠而来,清音不了......

Copyright © 2024 orgcc.com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文化艺术网  版权所有

电子邮箱: orgcc#126.com(#换成@)  -  客服热线:1553852010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50025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豫网文【2020】5244-333号 豫B2-20150025

登录到会员

微信登录

微博登录

QQ登录

找回密码还没注册过会员帐号?立即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会员
返回其他方式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