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专题 > 史话河洛大型系列文化采风活动 > 宗教文化

轻扣大福先寺

2009-04-07 00:00:00来源:芷茞斋
沿着乡间小道,穿越铁路涵洞,前行不久,我们便寻到了大福先寺。 站立大福先寺的山门,我凝视良久。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寺门,没有雄伟的殿堂,没有奢华的装饰,只有扑面的古朴。仔细观瞧,竟发现古唐寺是坐

    沿着乡间小道,穿越铁路涵洞,前行不久,我们便寻到了大福先寺。

    站立大福先寺的山门,我凝视良久。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寺门,没有雄伟的殿堂,没有奢华的装饰,只有扑面的古朴。仔细观瞧,竟发现古唐寺是坐南朝北,与众不同。关于这个,还有个美丽的传说为之相解。

    相传,很早以前,在洛河正中有座高耸入云的佛塔。太阳升起时,塔影西达七里河;太阳西落时,塔影东覆白马寺。每逢月高星稀之时,人们总会看到如来佛祖端坐在高高的宝塔之颠,俯慰众生。龙王爷住在洛河深宫,常常不满如来日复一日的高高在上。一天,龙王扬言说:“如此这般,实属可恶,再不搬走,我就冲断你的根。”当天夜里,阴风呼号,星月无光,洛河水突然暴涨,一阵狂涛巨浪,便将宝塔“连根”冲倒。宝塔倒地之时,洛河水眨眼变红,如血浸染。不久,嚎啕之声从洛河深处传来,一连三天,不绝于耳。原来,宝塔倒地时,也把龙王的“筋”挑断了。从此,“洛河夜哭”便不绝于世,竟成一景。自此以后,如来佛祖也把宝塔北移数里,到了今天的这个地方。为了不和龙王纠纷,如来将寺院门由南改北,以示永不理睬龙王之意。

    走近古唐寺,再观山门。

    山门建筑也一如旧时,青砖堆砌,汉瓦做顶,没有什么特别,只是两边对置有一对古典的木窗,为山门平添了几分气韵。山门两旁有金像两尊,颇为威武。

    凝神间,伽蓝清香忽幽幽袭来,冥冥间,似沐浴佛光,让人素心。

    走进山门,远远便望见一座大殿。该殿名曰圆觉殿,是寺院第一重大殿。殿门两旁各有石碑一通,左书:所存者神,右曰:所过者化。仔细思来,是啊,肉身凡胎的我们,一生到头,哪个能不重归泥土。所存者何人?曰神,曰圣。神者,如菩萨,存乎念想之中;圣者,如孔孟,存乎不死精神。

    该碑乃军阀吴佩孚的参谋长张佐民所立。关于这两块石碑,那还有一个传奇故事要说。张佐民的老母患了眼疾,昏昏不能视物。正在心急之时,张佐民偶然听说古唐寺有仙水,仙水不仅甘甜,而且可医治十里八乡百姓的疾病。张佐民为救母病,亲自来古寺为母求水。神奇的是,饮下此水后不久,张的母亲竟然目清如初。张佐民是军阀吴佩孚的参谋长,钱是有的,为了感谢古寺,就在此置了“所存者神、所过者化”两方石碑,以示彰显。

    殿旁斜放经幢一通,颇不显眼。经幢高约1米3长,碗口粗细,字体经历岁月剥蚀,今已班驳难识。师父说,经幢乃寺之重宝,所云皆佛家之言,为日本人所书。

    转身间,忽见山门殿后悬一木匾,上书:“福先禅林”。师父说,这个乃日本国香客高野山大学教授静慈圆所题。师父接着说,这个寺庙与日本有不少联系。当初鉴真东渡日本之前,日本先到洛阳请了大福先寺的道璿律师先赴日本为传戒师。就是今天,每年仍有不少来自日本的香客来此还愿参拜。

    寺院的第二重大殿是万佛殿。该殿万佛环立,颇具气势。殿旁有一匾额,乃是白马寺圆寂海法方丈所题。言及海法方丈,师父给我们谈起了寺庙的兴衰。

相传,古唐寺始建于唐朝,原址在今郊区瀍河乡塔湾村西头"唐寺崖"处。古寺边便是清波荡漾的洛河,垂柳掩映,玉练飘舞,风景十分宜人,吸引得游人如织,香火盛极。因寺院门口有座极高的佛塔,人们习惯上都把这福先寺称为"塔寺"

    唐代之时,福先寺尤其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武则天曾亲自为福先寺撰写过浮图碑文,并辟之为皇室祈福用的皇家寺庙。唐代著名的画家吴道子也曾在福先寺内作“地狱变象”壁画,中有病龙,尤为精妙。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也曾为福先寺题写匾额,不幸的是,明代洛河泛滥之时,塔毁匾失。

    自从明朝洛河泛滥之后,乡民便将寺中留存的部分遗物北移数里,才重建寺院至此。清代王善信曾重修该寺。

    我们前面所言之张佐民,也在民国十一年重修该寺。当时,寺内存有四层大殿,一殿山门殿、二殿天王殿、三殿白衣殿、四殿立佛殿。1937年,寺院再遭蹂躏,殿内塑像被国民党196师全部砸毁。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古唐寺仍然很残破,不像个样子。海法方丈认为,古唐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寺庙,不能辱没了,就开始了重建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直到1993年,这座古唐寺才算建成。

    寺院最后一重殿是念经堂。殿堂很是老旧,残破不已,应为张佐民资助所建。殿内有众多香客姓名环挂四周,为捐者铭。无意间,忽看到一块圆盖覆于地上,问师父,师父说,这就是传说中取神水的井。如今,由于地下水位降低,现在的井里已无水,无法取到。

    念经堂东墙有黑板一块,上有经文。师父说,每个周日,十里八乡的香客们都来此念佛听经。师父不是僧人,却是洛阳学校的三个老师,他们喜佛好善,广结善缘,不辞辛苦,前来为香客传经送典。

    作为一种信仰,吃斋念佛是无可厚非的。如今,城市人被压力所迫,有的几近崩溃。佛家崇尚修身养性、清心寡欲,对于他们,却是一味良药。所以,而今的城市中,已有众多人士归心于佛,在红尘中为自己寻一块静地,以宿躁心。

    在我们即将离开之时,我忽看见一位年老的比丘尼,打坐于莲花台上。老尼,年约八十,虔诚地做着功课,也不知道她与这个寺庙寂寞相守了多少年。她若周身环绕佛气,气态静闲,神怡心远,似已忘乎世间俗身而畅游佛之净土,乐不思归。如此境界,让人心弛,我暗想,佛家如此,必不烦恼。世间尔虞,红尘烦扰,藏于自心之中,别无苟存之地,若心中有佛,可如老尼于一二,佛心常驻,那么,超然尘埃之外的出世境界,我辈,释然亦可求也。

Copyright © 2024 orgcc.com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文化艺术网  版权所有

电子邮箱: orgcc#126.com(#换成@)  -  客服热线:1553852010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50025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豫网文【2020】5244-333号 豫B2-20150025

登录到会员

微信登录

微博登录

QQ登录

找回密码还没注册过会员帐号?立即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会员
返回其他方式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