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专题 > 史话河洛大型系列文化采风活动 > 宗教文化

寻古灵山寺

2009-04-16 00:00:00来源:洛阳文化艺术网
今时,行走洛阳城,高楼满眼,那历史中的古洛,几时觅得? 无奈归去,凄清下,你又会若曹植般叹息,“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其实,朋友,古都并非浪得虚名,你若有心,可若我般洛阳陌上行,寻古于苍苍河

   

    今时,行走洛阳城,高楼满眼,那历史中的古洛,几时觅得?

    无奈归去,凄清下,你又会若曹植般叹息,“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其实,朋友,古都并非浪得虚名,你若有心,可若我般洛阳陌上行,寻古于苍苍河洛的深沉之中。

    落日余清阴,烟尘近灵山。

    在一个轻雾弥漫的黄昏,我来到了位于宜阳县城西8公里处的灵山。

    远观之,西望黄帝山峻入云,东眺公山重峦叠嶂,这灵山呢,居于正中,两山拱卫下,竟如一璀璨之翡翠,领秀群山间。

    灵山,这是一个让我充满了无限想象的地方。

    孩童之时,外婆总会向我说起它,或曰其求子如何灵验,或讲其仙家飘渺故事,或言其香火何等旺盛,等等,通过外婆的讲述,懵懂的我便对这处神山有了一个个的奇妙幻想。

    少年之时,衣食紧张,母亲便与众乡亲一道前去灵山采摘那满山的野韭菜。母亲去一次,家里便有了饺子的香味,也有小半年的腌韭菜。缘于此,满口的清爽让我对斯处神山更有了新的认识,此灵山已绝非仅是一处传说中的神山,现实中,它更是一个可以救人苦难的神山。

    灵山的“灵气”,今天,远远的,我就望见了,它飘渺眼前,飞扬左右。

    灵气升腾,在我的凝望间,有一古寺,隐现其中,兼其周围青山绿水,于其时,渺渺兮,有若天上。

    拾级而上,我似迈步入仙界。

    忘却当今尘世的烦扰,暂别现代生活的紧张,清幽之下,这处古寺有如乐土,让人在当今干燥难耐的精神世界里忽找到了一块心灵绿洲,在这里,你不仅可寻到片刻轻松,徜徉其间,郁郁下,你更可觅得那渐行渐远的悠悠中国风。

    古寺为四进院落,走进去,红墙绿瓦,松柏参天,清香弥漫,诵经有韵,这里有着佛家独有的禅静。

    第一进院落为天王殿,正中供祀着四天王像,弥勒佛像,屹立其中。

    天王殿外,有一银杏,沧桑遒劲,突兀眼前。古树苍老,但其枝干粗大,需几人才能合抱。站立其下,树冠若伞,听僧人讲,炎夏荫凉消暑,金秋白果稠挂,当今,此已成景,为访客所喜爱。今时来此,我虽无遭遇炎夏金秋之喜,但观望其中,万千条红线垂于枝头,依树临风,仔细思之,这万千的萦绕又让我颇为震动,这是什么?这不是别的,这是众香客寄于灵山的希望。

    为什么众乡亲在这里许下这么多的愿望呢?这是有说处的。至今,在当地乡亲中仍有一个传言,若无子可到灵山来求,这里求子最为灵验。关于送子观音,本无法考证,只是民间传说而已,但就是这个传说,它却带给了附近乡亲们以太多的希望,因此,这一条条的红线便几百年地绵延了下来,时至今日。

    说到这里,灵山是否就是因为民间所说的求子灵验而得名呢?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关于得名,还有另两说。

    其一说,相传,灵山是周王陵所在地,借灵王之灵,故名“灵山”。另一说,据寺内石碑记载:“故冢其形似凤凰展尾,撅首若俯而食,又名’‘ 凤凰山’。山上有名刹‘ 报忠寺’,后因山而易名‘灵山寺’。”

    带着思考,我踏进了第二进院落。

    二进院落正中是飞檐歇山顶的中佛殿(又名大悲阁),殿内供祀有1991年从国外运来的3尊缅甸玉石佛菩萨像,金碧辉煌,赫然璀璨。

    第三进院落里座落的是最为重要的大雄宝殿,它是一座庑殿顶式建筑,殿内有五座佛像,正中为释迦牟尼,高约5米,左右紧邻药师、弥陀,两侧分立阿难、迦叶,各高2.2米。远望之,仪态端庄,神情慈祥,这组佛像系明代艺术佳品,几经沧桑,至今完好无损,是河南现存较早的泥塑作品,为全省保存比较完整的塑像群之一,有着极其珍贵的艺术价值。

    大雄宝殿前的台阶下,矗立着七级佛屠石塔,高丈余,上刻有佛、菩萨、罗汉30尊,类似龙门石窟造像,颇具北魏风骨。

    最后一进院落里座落的是藏经楼,为贮存佛经之所。东西各有配殿22间,相对而立,甚为壮观。

    望峰而息心,观水而起意。在寺院东围墙外,有一泉池,因山而得名曰“凤凰泉”。如今,泉池之上,商家置船若干,供人游戏,让人生俗。溯流而上,可寻得源头,粗细如碗口,近趋之,水深三丈许,清澈见底,掬一口轻吻,好不清爽,饮之入口,甘甜怡人。传说古代此处风景优雅,炎夏清波寒浪荡漾,隆冬暖烟柔雾缭绕,今天当然不存,但却让人多了几分遐想。

    于其时,爱洛忽想起一友人,他曾于早年在此出家,今已蓄发还俗。此友人平时寡言少语,但善于书画、精于金石,乃当今洛城一奇人也。

    友人雅静,我想,他也许是沾了这泉水的几分仙气吧。

    在泉池之东,前行不远,有一塔林,古朴有韵。古塔二十余,在此其中,最古老的是宝公峰寿塔,最重要的是良卿和尚寿塔。此处塔林规模虽然无法与少林寺塔林相比,但在国内,它也是我国现存八大塔林之一。

    远望之,众塔掩映松柏间,颇为森然。

    塔林之中,有一师父,上前询问过往之事。师父答曰,此寺建于金大定三年,创始人是憨休老祖,接踵有海晏老祖,此后泯泯无闻,期间虽有朗跃、朗然禅师接法,但未传法。

    问之师父,求佛几年?师父笑而不答,再问之,如何求佛?师父面色严肃,答之曰,佛不在寺,佛在心中,今时,达官巨富摩肩寺庙,来此,是为心安,非为求佛,百姓乡亲接踵上香,是寄己愿,非为求佛。

    听到这里,我心惊,师父虽身囿寺院,但他却修得了一双慧眼,一眼看破当今世态,让人起敬。

    下山之时,我看到了众多香客依然故我,或哀声叹息,或喜形于色,之于师父,我想,他在这熙熙攘攘中也许有几分寂寞,这些香客托言求佛,其实,他们拜的不过是泥塑的佛像,真正懂佛的师父,在这些众多的香客中,又会有几人注意呢?

Copyright © 2024 orgcc.com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文化艺术网  版权所有

电子邮箱: orgcc#126.com(#换成@)  -  客服热线:1553852010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50025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豫网文【2020】5244-333号 豫B2-20150025

登录到会员

微信登录

微博登录

QQ登录

找回密码还没注册过会员帐号?立即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会员
返回其他方式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