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丝绸之路与中西交往

2013-07-11 17:07:44来源:中国文化艺术网
隋唐时期的洛阳城,是洛阳城市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也是驰名世界的国际大都会。尤其是大运河的通航,更使洛阳成为全国水陆交通的中心、经济商贸的中心、最大的货物集散地以及国际交往的中心。在

隋唐时期的洛阳城,是洛阳城市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也是驰名世界的国际大都会。尤其是大运河的通航,更使洛阳成为全国水陆交通的中心、经济商贸的中心、最大的货物集散地以及国际交往的中心。在三个多世纪中,有许多官方人士或民间私人沿陆上丝绸之路(或海上丝绸之路)西行的活动,是由洛阳出发或东归时回到洛阳的,至少是和洛阳有密切关系的。

据有关文献记载:隋炀帝曾派遣侍御史韦节、司隶从事杜行满出使西蕃诸国。尤其是裴矩,自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至大业九年(613年),曾先后四次至河西,在甘州(今甘肃张掖)、凉州(今甘肃武威)、沙州(今甘肃敦煌)活动,大大推进了隋王朝和西域各国、各地的经贸文化交流。

到了唐代,这种沿着陆上丝绸之路(或海上丝绸之路)的“西行”活动更多。下面我们首先介绍在中西交流史占有突出地位的玄奘“西天取经”活动。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八月,高僧玄奘踏上了万里西行的征程。唐贞观二年(628年)夏末进入北印度国境。至此用时将近一年,行程达一万四千余里。

玄奘入印后,从唐贞观二年夏末至贞观五年(631年)十月,三年多的时间,一直在北印度和中印度及各地游学。

玄奘一面巡礼佛教胜迹,考察印度各地风土人情,一面求学问师,遍访高僧学者。唐贞观四年(630年),玄奘到达了印度的那烂陀寺。那烂陀寺是当时五印度著名的文化学术中心,其佛学代表了古代印度文化的最高水平。主持这个寺院的戒贤法师,是当时印度首屈一指的大学者。玄奘拜戒贤为师,戒贤特意为他开讲《瑜伽论》,先后达十五个月。玄奘在寺里五年,通读了寺内所藏各类经论。后又辞别戒贤法师,到南印度去游学。在离开那烂陀的五年时间,玄奘走遍了五印度大小一百余国。贞观十四年,他又回到那烂陀寺。戒贤法师令玄奘担任讲座,为全寺僧众宣讲《摄大乘论》。

贞观十六年(642年)六月,玄奘谢绝戒日王的再三挽留,踏上归国的路程。唐太宗收到玄奘回国的表文,非常高兴,立即派人到于阗迎接慰劳。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玄奘回到长安,带回大小乘佛教经论及其他经籍共五百二十夾,六百五十七部,金檀佛像七尊,佛舍利一百五十粒,在全国引起巨大轰动。

唐代另一位赴“西天取经”的著名高僧是义净。

唐洛州洛阳人王玄策,出使印度先后共三次(有研究者以为是四次)。

王玄策是以唐王朝官方使节的身份出使印度的,这和一般民间交往有重大区别。另外,王玄策所行路线,再次说明唐王朝与印度之间有另一条通道,即由唐蕃古道经尼泊尔进入印度。麟德二年(665),王玄策曾于龙门石窟宾阳三洞之南洞敬造弥勒像,并留下造像题记。略曰:“王玄策……敬造弥勒像一铺,麟德二年九月十五日。”
在官、私、僧、俗沿丝绸之路西行的同时,也有众多的西域使者、商人、僧人沿丝绸之路东来,其中东抵洛阳者为数甚多。大业十一年(615年)正月,隋炀帝在洛阳举行盛大宴会,“突厥、新罗、靺鞨、毕大辞、诃咄、傅越、乌那曷、波腊、吐火罗、俱虑建、忽论、诃多、沛汗、龟兹、疏勒、于阗、安国、曹国、何国、穆国、毕衣、密失、范延、伽折、契丹等国并遣使朝贡” 。《隋书》卷八十三《西域传》对各国东来洛阳有很多具体的记载。

当时,为了安置这些远道而来的西域人,隋炀帝特在洛阳城建国门外置四方馆,并安排专人掌管其事:“东方曰东夷使者,南方曰南蛮使者,西方曰西戎使者,北方曰北狄使者,各一人,掌其方国及互市事。”另在东城城内第一街还置建有鸿胪寺。

至唐代,沿丝绸之路东来者更多、更频繁。对此《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下《西域传》(下)对有关国家及其东来者多有具体记载。

关于拂菻国(东罗马帝国)及其唐时遣使来华、来洛的具体情况,有关史籍也有记载。

公元395年,统一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也称拜占庭帝国,以君士坦丁堡即今伊斯坦布尔为首都)、西罗马帝国(以罗马为首都)。在中国古代史籍中,东罗马帝国常被称作拂森国、大秦国、海西国。拂森,玄奘《大唐西域记》作“拂懔”,道世《法苑珠林》作“拂壈”或“拂懔”,慧超《往五天竺国传》作“拂临”,而在《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及杜环《经行记》中则皆作“拂菻”。通常系指东罗马帝国,有时也指地中海东岸一带地区及国家。《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八《西戎传》云:

拂菻国一名大秦,在西海之上,东南与波斯接。地方万余里,列城四百,邑居连属。其宫宇柱栊,多以水晶琉璃为之。有贵臣十二人,共治国政。常使一人,将囊随王车,百姓有事者,即以书投囊中。王还宫省发,理其枉直。其王无常人,简贤者而立之。”“隋炀帝常将通拂菻,竟不能致。贞观十七年拂菻王波多力遣使献赤玻璃、绿金精等物。太宗降玺书答慰,赐以绫绮焉。自大食强盛,渐陵诸国,乃遣大将军摩拽伐其都城。因约为和好,请每岁输之金帛,遂臣属大食焉。乾封二年(667年),遣使献底也伽。大足元年(701年),复遣使来朝。开元七年正月,其主遣吐火罗大首领献狮子、羚羊各二。不数月,又遣大德僧来朝贡。

由于大量的外籍人口来到洛阳并定居这里,武周天授三年(692年),特“析洛阳、永昌置来庭县”,予以安置和管理。

号称“开元三大士”的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均沿丝绸之路来华,且和洛阳有密切关系。相传,暑天大旱,唐玄宗遣高力士请善无畏祈雨。他推辞不过,以钵盛水,以小刀搅动,且搅且咒,有白气自钵中上升,高力士刚返达洛阳天津桥,“风雨随马而骤,街中大树多拔焉”。还相传,邙山有巨蛇,善无畏“以天竺语咒数百声,不日蛇死,乃安禄山陷洛阳之兆也”。开元二十年(732年),善无畏“求还西域”,唐玄宗不充许。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示寂,世寿九十九岁,追赠鸿胪卿。开元二十八年(739年)十月三日,葬于洛阳龙门西山广化寺。

据《宋高僧传》、《大唐东京广福寺故金刚三藏塔铭并序》等记载:唐代僧人金刚智,南天竺摩赖耶国人,属婆罗门种姓。十岁时在那烂陀寺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三十一岁时赴南印度,师事龙智,学《金刚顶瑜伽真实摄经》,并受五部灌顶,又学五明诸论。后曾先后至中印度、南印度摩赖耶国近海的补陀洛伽山观自在菩萨寺、师子国楞伽城、无畏山寺、七宝山城等弘法、修学、顶礼圣迹等。金刚智“闻脂那佛法崇盛,泛泊而来”,途径师子国、佛逝国等,开元七年(719年)抵广州,第二年至洛阳。唐玄宗在洛阳召见金刚智,并登坛受灌顶。此后,金刚智随驾两京,“广敷密教,建曼拿罗”,“沙门一行,钦尚斯教,数就咨询,智一一指授,曾无遗隐”,“一行自立坛灌顶,遵受斯法”。相传,金刚智在洛阳,当年自正月至五月未下雨,天下大旱,唐玄宗诏金刚智结坛祈雨。至第七日,“西北风生,飞瓦拔树,崩云泄雨”,洛阳士庶都相传,金刚智曾获一龙,“穿屋飞去”。开元二十九(741年),奉敕归国,在洛阳广福寺示寂。世寿71岁。葬于龙门南伊川之后,建塔旌表。由其灌顶弟子、中书侍郎杜鸿渐“述碑记德焉”。敕谥“国师”。唐代宗又追赠“大弘教三藏”。前些年,日本佛教界在今龙门魏湾村西北立有纪念碑。

唐代僧人不空,原名阿月佉跋折罗,意译不空金刚,略称不空。本北天竺人,婆罗门种姓。幼曾“随叔父观光东国”,年十五,出家师事金刚智,并随金刚智一同来华,达洛阳。不空二十岁,在洛阳广福寺受具足戒。后常随金刚智往来东西二京。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唐玄宗敕准不空回国。不空经广州乘船达师子国,受到国王热情接待,“请往宫中七日供养,日以黄金斛满盛香水,王为空躬自洗浴”。此后在师子国和天竺国,依普贤阿阇梨受“十八会金刚顶瑜伽法门”、“毗卢遮那大悲胎藏法门”,建立坛法,得密藏及诸经论五百余部,于天宝五年(746年)返回长安。天宝八年,再次敕准回国,“至南海郡,有敕再留十二载”。天宝十二年(753年),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奏请不空赴河西,次年,不空至武威,住开元寺,译经演教,驰誉一时。天宝十五年(756年)还长安,住大兴善寺。后受唐肃宗、唐代宗崇信,译出《宝严》、《仁王》二经后,唐代宗亲为作序。相传洛阳北邙山有巨蛇,“樵采者往往见之”。巨蛇见到不空说:我常想翻河水陷淹洛阳城,以快我意!不空为它授归戒,说因果,后樵夫“见蛇死涧下”。不空先后译《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即《金刚顶经》)、《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等七十五部、一百二十余卷。唐代宗大历九年(774年)六月,不空示寂,世寿七十岁。曾被赐封开府仪同三司、肃国公,食邑三千户。死后赠司空、谥“大辩证广智不空三藏和尚”。

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位僧人,均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来华,他们是中国佛教密宗(也称真言宗)的创立者。其中善元畏弘传胎藏界,崇奉《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金刚智、不空弘传金刚界,崇奉《金刚顶一切如来其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连载之五)

(作者系洛阳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研究会会长 徐金星)

Copyright © 2024 orgcc.com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文化艺术网  版权所有

电子邮箱: orgcc#126.com(#换成@)  -  客服热线:1553852010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50025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豫网文【2020】5244-333号 豫B2-20150025

登录到会员

微信登录

微博登录

QQ登录

找回密码还没注册过会员帐号?立即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会员
返回其他方式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