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与中西经济交流

2013-07-11 17:09:14来源:中国文化艺术网
丝绸之路首先是一条商贸之路,通过这条东西交通的大动脉进行经济交流,是丝绸之路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丝绸”是中国通过丝绸之路输出的大宗商品,是“丝绸之路”赖以得名的商品,我们首先从“丝绸

丝绸之路首先是一条商贸之路,通过这条东西交通的大动脉进行经济交流,是丝绸之路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丝绸”是中国通过丝绸之路输出的大宗商品,是“丝绸之路”赖以得名的商品,我们首先从“丝绸”说起。

桑蚕业、丝织业,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早在距今七、八千年的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先民就已经逐渐了解了关于蚕和蚕茧的知识,如《路史?后记五》罗注引《向氏帖》就有“伏羲化蚕”、“伏羲作布”的记载;到了距今五千年左右,人们已经懂得和掌握了养蚕抽丝的技术,如《通鉴外纪》等不少古籍就有关于黄帝正妃嫘祖教民养蚕、抽丝织布的记载,她被后世奉为“先蚕”。有关资料直接、间接说明,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我国最早的桑蚕业、丝织业中心或中心之一。汉、魏以降,直至隋唐,由于洛阳地处“天下之中”的优越位置,便利的交通,繁荣的商贸活动,河洛地区都不但是桑蚕、丝织业的中心或中心之一,更成了全国丝织品的最大集散地。隋代大运河的开通,更强化了洛阳全国水通交通中心、商贸中心的地位。位于龙门石窟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南的“北市丝行像龛”,开凿于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至永昌元年(689年);位于龙门石窟西山南端山腰的“北市彩帛行净土堂”,系唐代洛阳北市彩帛行出资营造,这些都说明当时丝织品贸易已经有了行社一类的组织形式。

我国的丝织品大量输出西域各国、各地区,不少古代文献都有记载。《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下》记黄支国,说该国面积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而汉使前往黄支国等地,“赍黄金杂缯而往”。《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二记载说:玄奘法师在北印度那揭罗喝国佛顶骨城“施金钱五十,银钱一千,绮幡四口,锦两端,法服两具”。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勃律国使者来,唐玄宗赐帛五十匹;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吐火罗使者来,唐玄宗赐绯袍及帛三十匹等等记载。

除我国古代文献外,国外也有一些文献资料记载中国桑蚕丝织事。科斯麻士《世界基督教诸国风土记》云:“秦尼策国(指中国)在左边最远之境。丝货由陆道经历诸国,辗转而至波斯”,由于“自秦尼策由陆道往波斯,实行经短捷路程”。故可以“在波斯得见有大宗丝货者”。相关资料真实地反映了我国的丝织品通过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大量输往世界各地,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瓷器是我国通过丝绸之路输出的另一项主要产品。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在英文中“瓷器”与“中国”同为一词(China)。考古发现证实了河洛地区是我国瓷器最早制作和使用的地区。1950年秋,小学教师韩维周在郑州市二里岗采集到一些陶片和石器,经鉴定为商代遗物。1964年在洛阳北窑西周墓出土一件原始青瓷壘,高27厘米,保存完整,表面施青釉,胎色灰白,硬度较大。1966年在另一座洛阳西周墓中出土一件原始瓷尊,高19厘米。其他器型还有青瓷豆、青瓷罐、青瓷瓮等。这些都是西周原始青瓷中的代表作品。

除郑州、洛阳之外,在湖北黄陂盘龙城、安阳殷墟、西安丰镐遗址等也都出土有原始青瓷。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器瓷。原始青瓷是在陶器制作技术的基础上发明的。陶器不是中国独有的发明,由考古发现可知,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先后发明了制陶术。但是,中国在制陶术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最早发明了瓷器,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我国陶器的发明和应用,已有近万年的历史。在河洛地区发现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制作精美,代表了那个时代陶器制作的最高水平。在夏都二里头遗址已经出现了用瓷土(高岭土)烧制的白陶器,在二里头遗址和偃师商城遗址更发现了大量陶器,造型众多,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正是在数千年制陶技术的基础上,河洛地区的制陶工匠们掌握了烧成温度的技术,并认识到高岭土与一般黏土的不同,这为瓷器的发明提供了基础条件。地处河洛地区之内的郑州商城是商代中期的王都,因此,在郑州商城遗址保存下来很多商代原始青瓷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自原始青瓷发明后,我国的制瓷技术不断进步。到东汉时出现质地比较高的青瓷,这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已达到成熟的境界,而唐三彩成为陶器制作最后的绝唱。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器业最为繁荣的时期,也是当时外销的主要产品。当时的汝窑(宋代汝州,治今河南汝州市)、官窑(东京,今河南开封市)、哥窑(所在地有三说:一、即龙泉窑,分布于今浙江丽水市及其周围一带;二、在今浙江抗州;三、在今江西景德镇)、钧窑(古钧州,治今河南禹州市)和定窑(古定州,治今河北定县。窑址在今河北曲阳县,古属定州)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代替陶器成为生活的必需品,人类跨入了一个崭新的瓷器时代。

五大名窑中的三大名窑,即汝窑、官窑、钧窑,均处河洛地区范围之内,可知当时河洛地区瓷器制造业之昌盛发达。其中汝窑的所在地为宋代京西路(治洛阳)所辖之汝州。汝瓷胎质致密,釉层匀净,色泽雅润,洁如玉,明如镜,滑如脂,声如磬。其色有粉青、豆绿、虾青等,尤以天蓝最佳,有“雨过天晴云破处”的美誉,宋时为宫廷贡品。《清波杂志》说:“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因此,传世汝瓷甚少。现存世汝瓷,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处。国画大师李苦禅曾题写道:“天下博物馆无汝瓷,难称尽善尽美也。”已经发掘的重要窑址有宝丰县(宋属汝州)清凉寺窑址、汝州市严和店窑址等。今宜阳县城西一公里的二里庙瓷窑遗址,古时生产白瓷和青瓷等,其青瓷具汝瓷特征。考古资料表明,在乌兹别克撒马尔罕、巴基斯坦、伊朗、叙利亚、约旦、伊拉克、埃及等都发现有中国古代的瓷器。

唐三彩是又一种通过丝绸之路向境外输出的主要商品。1928年修建陇海铁路时,在洛阳邙山脚下挖开了许多唐代的古墓葬,其中有大量塗有红、绿、白三色釉的随葬品,如各种动物、人物俑及各种器皿出土,被称为唐三彩。在以后的时期里,洛阳又出土了不少其他色彩如黄、蓝、黑、褐等釉色的随葬品,但人们依然习称“唐三彩”。唐三彩是表面施有釉彩的陶器。它的烧制历史可追溯到距今1400多年的南北朝时期,唐代达到鼎盛,故后世称之为“唐三彩”。洛阳是唐三彩的故乡,是最早发现唐三彩的地区,迄今发现的唐三彩数量最多,品种最全,艺术、历史价值最高,最具代表性,所以人们又多称其为“洛阳唐三彩”。

唐三彩是中国唐代工艺美术的精华之作,它吸纳了中国绘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优点,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洛阳出土的唐三彩已有三百多个品种,生动地反映出当时繁荣的社会面貌和精湛的釉陶工艺。洛阳龙门香山出土的三彩高颈瓶,是仿照佛教法器中的净水瓶烧制的,而龙首杯、凤首壶则是仿照西亚流行的兽首杯、扁壶制成的。从近年出土的三彩器物分析,盛唐是唐三彩制作的极盛时期,品种丰富,做工精美,产量巨大;天宝以后数量逐渐减少;安史之乱以后,其制作进入尾声,逐渐衰落。唐代三彩釉工艺对宋三彩和清三彩都有影响,在日本曾仿制成所谓“奈良三彩”,朝鲜半岛曾仿制成所谓“新罗三彩”。在今乌兹别克撒马尔罕出土有三彩碗,今伊拉克、伊朗、叙利亚、埃及和苏丹境内都发现有洛阳唐三彩,充分说明了当地人对唐三彩的喜爱,这也是唐代洛阳对外交流、通商贸易的重要物证。

1972~1976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对今巩义市站街镇大黄治村、小黄治村的唐三彩窑址进行试掘,遗址位于由南向北穿村而过的黄冶河两岸台地上,南北长约2公里。这里有断断续续的文化层和陶片堆积层,出土了大量窑具、小型艺术品范模、众多的器物贴花范,以及建筑构件饰范等,出土的器物有炉、盆、杯、盘、玩具、建筑构件等。施三彩釉者居多。这是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唐三彩窑址,烧造时代应始于隋末,盛于唐,下限在宋初。巩义市即巩县,为隋唐东都之畿县,先后分属隋代河南郡、唐代洛州、河南府等,正是洛阳唐三彩的产地。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的经济交流,从一开始就相互的、双向的。在大量中国商品输出的同时,也有大量的西域出产品输入我国。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保存有不少关于西域各国、各地来中国“朝贡”或经商贸易的记载,就反映了当时“输入”的情况。

《旧唐书》卷三《太宗纪下》记载,贞观九年(635年)夏四月,康国献狮子。《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八《西戎传》记载,贞观十七年,拂菻王波多力遣使献赤玻璃、绿金精等物……

除以上资料外,先后输入我国内地的西域出产物品,见于记载的还有珊瑚、琥珀、珍珠、香料、貂皮等;农副产品则主要有胡桃、胡蔴(芝蔴)、石榴、胡豆(蚕豆)、大蒜、王瓜、胡萝卜、苜蓿等。(连载之六)

(作者系洛阳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研究会会长 徐金星)

Copyright © 2024 orgcc.com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文化艺术网  版权所有

电子邮箱: orgcc#126.com(#换成@)  -  客服热线:1553852010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50025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豫网文【2020】5244-333号 豫B2-20150025

登录到会员

微信登录

微博登录

QQ登录

找回密码还没注册过会员帐号?立即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会员
返回其他方式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