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

2013-07-11 17:11:24来源:中国文化艺术网
丝绸之路把亚、欧、非三大洲连接起来,把古代的文明古国、文明地区连接起来,极大地促进了古代各地区、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对人类社会、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全面深刻的影响。我国古代文明、

丝绸之路把亚、欧、非三大洲连接起来,把古代的文明古国、文明地区连接起来,极大地促进了古代各地区、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对人类社会、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全面深刻的影响。

我国古代文明、古代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播西域诸国,史籍不乏记载。《北史》说高昌国(建都于今新疆吐鲁蕃东南)“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文字亦华夏”,“风俗政令,与华夏略同”。唐贞观元年(627年),高僧玄奘赴印度拜取佛经,曾向戒日王讲《秦王破陈乐》和唐太宗功德。唐初,王玄策先后三次出使印度。曾登印度耆阇崛山,“因铭其山,用传不朽”;又在摩河菩提寺立碑。另据《新唐书?西域传上》记载说,王玄策还曾在摩揭陀国立碑。

王玄策之外,在印度立碑的还有道希法师。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道希云:道希法师,齐州历城人,他途经吐蕃到达印度,曾在那烂陀寺学习大乘佛法。他“有文情,善草隶,在大觉寺造唐碑一首,所将唐国新旧经论四百余卷,并在那烂陀矣”。以上所述玄奘大师和戒日王对话,王玄策、道希刻铭立碑等,都直接间接具有文化传播的意义和作用。

《道德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经典之一,《道德经》传入印度,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对此,道宣于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至麟德元年(664年)所编撰之《集古今佛道论衡》有具体记载。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公元8世纪,我国的造纸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阿拉伯,后又传入欧州。这是影响人类文明的重大事件。1933年,在新疆罗布泊汉代烽燧遗址出土一张古纸;1957年,在陕西西安市霸桥发现一叠古纸;其后还曾先后在居延、甘肃天水放马滩等发现古纸。这些古纸的年代表明,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已经可以用麻纤维制作纸了。到了东汉时的蔡伦,更把造纸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至今在距东汉洛阳城不远的地方,仍有前纸庄、后纸庄等村落;在偃师缑氏镇东北有造纸河,岸边立有“造纸河遗址”标志,相传均为当年蔡伦造纸之地。汉桓帝认为蔡伦造纸有功,命史官曹寿、延笃为蔡伦立传,收入《东观汉记》。今湖南省耒阳市保存有蔡侯祠,以纪念这位有伟大发明创造的古人。

造纸术传入阿拉伯以及欧洲、北非后,便取代了埃及的纸草、印度的贝叶、欧洲的羊皮,“蔡侯纸”很快成为世界范围内主要的书写材料。关于造纸术的西传,和一次有名的战争有关。《新唐书》曾提到怛罗斯城唐军大败一事,大体经过是这样的:天宝十载(751年),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统领大兵三万出击,兵至怛罗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南),遭迂大食兵,两军相持五天,因葛罗禄部众叛变,高仙芝军大败,率残兵数千乘夜逃回。就是这次战争,大食俘虏了众多包括有技能的唐人,如织匠、金银匠、画匠、造纸匠等。于是包括造纸技术在内的多种工艺技术从而西传。此次战争中被俘的杜环,本为杜佑族子,在经历十二年后自海路返回广州。他回国后写出的《经行记》一书,就有关于唐人“汉匠”在大食被“起作画者,京兆人樊淑、刘泚,织络者河东人乐环、品礼”等的记载。

造纸术之外,井渠法、印刷术、炼丹术、火药、炼钢术、指南针以及一些天文学、医药学知识等也都先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向了西方。

和中国文明、文化西传的同时,西域广大范围内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大地,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社会以及中国人民的思想和生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发挥影响最大的是佛教。

佛教,别称释教、梵教,起源于公元前六——五世纪时期的古代印度,相当于我国的春秋时代,距今约有二千五百年的历史。它的创立者,为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王国境内,尼、印交界之罗泊提河东北部)净饭王和王后摩耶夫人的儿子(太子)悉达多?乔答摩。悉达多,是他出家前的本名;乔达摩,亦译“瞿昙”,是他的姓。后人尊称他为“释迦牟尼”。

佛教大致上通过二条路线向世界各地传播。一为南路:公元前三世纪时,佛教先传至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公元五世纪再传至缅甸;公元12世纪时传至泰国、柬埔寨等。此路以小乘佛教为主;一为北路:在我国西汉时期,已经传至中亚各国,如安息、康居、大月氏等;后经中亚、过葱岭,传至我国西部边陲地区的于阗、龟兹、疏勒等地。公元一世纪前后传入中原地区。至二世纪再由我国传入越南,四世纪传入朝鲜半岛,六世纪又传入日本。此路以大乘佛教为主。可以看出,这条路线其实就是人们所称的“丝绸之路”。关于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记载,最早见于史籍而可靠的是:西汉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皈依佛教的大月氏王派遣使臣伊存至西汉国都长安,博士弟子景卢(《释老志》作秦景宪)曾向他学《浮屠经》,但这时尚没有宗教活动。

“永平求法”引出了洛阳白马寺的创建。《魏书》卷一百一十四《释老志》记载,到了晋代,洛阳有佛寺四十二所。这四十二所佛寺中,经今人可考者只有白马寺、东牛寺、菩萨寺等十余个。

进入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东土大地进一步发展,北魏迁洛阳后,出现了空前的崇佛热潮。延及隋唐,佛教发展到鼎盛阶段,中国化的佛教正式形成。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的长时期里,经过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碰撞、消化吸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如宇宙观、人生观、道德观,文学如小说、诗歌、戏曲,艺术如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科学技术如天文、地理、数学、医学、音韵学、语言学,民俗及社会风尚方面如岁时节日、婚丧嫁娶、游艺娱乐、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佛教之外,祆教、景教、摩尼教也是沿着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

西域的杂技、音乐、舞蹈艺术也曾对我国产生过重要影响。早在汉代,拂菻的杂技幻术已经传入中国。《旧唐书》云:“大抵《散乐》杂戏多幻术,幻术皆出西域,天竺尤甚。”道世《法苑珠林》说:“至显庆已来,王玄策等数有使人向五印度,西国天王为汉使设乐,或有腾空走索,履屐绳行,男女相避,歌戏如常。或有女人手弄三杖、刀、槊枪等,掷空手接,绳走不落。或有截舌自缚,解伏依旧,不劳人功。如是幻戏,种种难述。”

至于西域乐舞,早在北朝时已陆续传入我国。隋文帝定七部乐,隋炀帝定九部乐,至唐太宗时定为十部乐。其中除燕乐、清商两部原为汉族乐舞以及高丽一部外,其余天竺、龟兹、安国、疏勒、康国、高昌、西凉七部均来自西域或融有西域成分。史籍还常见有西域一些国家“献乐舞人”、“献胡旋舞女”的记载,都说明西域乐舞对我国乐舞艺术的影响。与乐舞同时传入的还有西域的一些乐器。源于康国的泼寒胡戏,也叫乞寒泼胡。舞者骑骏马,着胡服,鼓舞跳跃,以水相泼。或裸身赤足,成群结队,用冷水相互泼洒,乞求严寒。据《旧唐书?张说传》说:自武则天末年季冬为泼寒胡戏,唐中宗尝御楼观看。后因有人批评此种乐舞有失汉官威仪,效法夷狄等,在玄宗开元年间禁断。因唐代又称泼寒胡戏为苏莫遮,故其乐典也叫苏莫遮曲。

《魏书》载,北魏初年,太武帝拓跋焘时,西域大月氏“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作。自此中国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由西域传入我国的玻璃(琉璃)生产技术和玻璃制品,与我国的玻璃(琉璃)生产技术和玻璃制品有很大区别。它的传入,促进了我国古代玻璃制造业的发展。

大约自隋代开始,印度的历算书传入我国内地。唐代,有瞿昙罗、迦叶波、鸠摩罗等印度历数家来长安。《隋书?经籍志》载有《龙树菩萨药方》、《西域诸仙所说药方》等印度医书。唐太宗时,王玄策曾招天竺方士那罗迩娑婆寐,进奉延年药给唐太宗;高宗时,曾遣东天竺卢伽逸多求长生不老药,遣中天竺僧福生、那提赴南海诸国采集异药;开元十七年(729年)六月,北天竺国三藏沙门僧密多曾献质汗等药等,说明西域的历算、医学等也和我国有所交流。(连载完)

(作者系洛阳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研究会会长 徐金星)

Copyright © 2024 orgcc.com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文化艺术网  版权所有

电子邮箱: orgcc#126.com(#换成@)  -  客服热线:1553852010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50025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豫网文【2020】5244-333号 豫B2-20150025

登录到会员

微信登录

微博登录

QQ登录

找回密码还没注册过会员帐号?立即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会员
返回其他方式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