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打开一扇门 “驼”出丝绸路

2013-07-13 09:55:21来源:大河报
墩台遗址定鼎门一条大河一条路之隋唐洛阳城定鼎门 打开一扇门 “驼”出丝绸路核心提示 :“南直伊阙之口,北倚邙山之塞,东出 水之东,西逾涧水之西,洛水贯都,有河汉之象”。闭目浮想,犹如一幅人与自

墩台遗址

墩台遗址

定鼎门

定鼎门

一条大河一条路之隋唐洛阳城定鼎门

打开一扇门 “驼”出丝绸路 

核心提示 :

“南直伊阙之口,北倚邙山之塞,东出  水之东,西逾涧水之西,洛水贯都,有河汉之象”。闭目浮想,犹如一幅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城市画卷。洛阳城历经千年,以隋唐为最盛,丝绸之路也由此兴盛。虽历经千年,但在这座城市下有太多的历史“长眠于此”,定鼎门便是其中之一。

洛阳市古城路的定鼎门遗址博物馆里可以注意到,在深达6米的复原定鼎门城楼下,厚重的墩台、宽阔的门道、敦实的隔墙、雕龙画凤的飞廊、古老的阙台、涵道、马道等遗迹应有尽有。站在展览馆中,仿佛又穿越到隋唐盛世的年代,虽没有城墙下战马嘶鸣,城墙上严阵以待的壮观场景,但夯土层上包裹青砖的废墟遗迹,都向人们诉说着它曾经的恢弘。

定鼎门始建于公元605年,隋称“建国门”,唐代改称“定鼎门”,一直沿用至北宋,其间多有重修,前后沿用500多年。作为隋唐洛阳城郭城正南门,位于都城轴线最南端,是规格最高的郭城门,南对伊阙(龙门山),与当时的皇权集聚中心遥相呼应,是丝绸之路进出隋唐洛阳城最繁忙的主要交通要道之一。

“定鼎门遗址发掘时,没有多么壮观的场面,但我们能感受到,曾经定鼎门的恢弘气势。”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副研究员缪韵说。据了解,1997年11月至1999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定鼎门遗址进行全面考古发掘。2007年至2008年,为配合国家大遗址保护工程,洛阳市文物管理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定鼎门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结合之前的发掘,“丝绸之路”终于进入人们的视野。

“这些足迹及车辙痕迹清晰完整,让人依稀看到了当年定鼎门外车水马龙的热闹场景。”缪韵说,2012年8月,洛阳市文物钻探管理办公室,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对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宁人坊、明教坊两坊区域进行了局部勘探。

一扇国门,丝路进出洛阳城的交通门户

驼铃叮当,悠长丝路传播洛阳繁华盛景

“哒、哒、哒……”清脆的蹄声,配合着悠扬驼铃声从远处传来,仿佛让人又重新回到了隋唐那个曾经繁华的都市之中。熙熙攘攘的人流,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旅、客商,他们不远万里、跋山涉水来到洛阳,带着西域的香料、琉璃等,把置换的瓷器、青铜器等带到西域去贩卖,去而往复,一条条由商队组成的货运线,最终形成了绵延万里的“丝绸之路”。

据缪韵介绍,在定鼎门遗址南侧唐代路面上,发现有分布密集的车辙、人的脚印、动物的蹄印等遗迹。动物蹄印大小不一,较小的动物蹄印直径只有六七厘米,大的动物蹄印直径有20厘米左右,通过考古研究发现属于骆驼的蹄印。骆驼蹄印作为关联丝绸之路商贸活动价值特征的重要载体,印证了西域与中原的密切往来。

洛阳作为丝绸之路东方起点之一,处处可见体现丝路特色的“骆驼元素”。从市区定鼎立交桥南行不远,有一条洛河,洛阳桥飞架河面之上。每天,在洛浦公园游玩的市民,都能看到雕刻在洛阳桥桥体上的“骆驼群”。宽阔洛河水波荡漾,倒映水中的“骆驼群”随着水波“缓缓行走”,当年丝绸之路的盛况,仿佛在今天“复活”了。

特别是每天夜晚来临的时候,在城市霓虹灯的点缀下,这个附着在桥身的“驼队”,越发变得栩栩如生,让人浮想联翩。提起“桥身驼队”,今年70岁的常大爷讲得头头是道:设计这样的灯光画面,是有寓意的,这桥身上的“骆驼队”,不仅是装饰,更是文化的象征。为了让人们记住洛阳曾经的繁荣,每一个洛阳人都应该知道,他们脚下的每一寸黄土,很有可能埋藏着一段风云变幻的历史。

洛阳董庄村,身居隋唐大同坊的荣耀

在隋唐时期,整个洛阳城共有三市和120多个坊,其中三市包括北市(隋通远市)、南市(隋丰都市)、西市(隋大同市)。

在定鼎门博物馆的隋唐洛阳城复原示意图上,记者注意到,皇城位于整个都城的西北方向,其余的部分均为里坊。“每个里坊几千人,四个方向均设有坊门,其中街道、排水渠等基本生活设施应有尽有。”缪韵告诉记者,隋唐里坊制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隋唐时期的典型礼制特征,并对唐代东亚地区、尤其是日本平城京、平安京等城市的规划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明教坊和宁人坊的发掘,其相互空间组合关系,都显示出当时的统治文化特征。”缪韵告诉记者,定鼎门遗址属于“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路网”中东段中原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丝绸之路东方起点的都城,它在公元7—10世纪的洛阳城里,成为丝绸之路南入口的一个重要节点。通过现存的遗迹,我们不难看出,丝绸之路鼎盛时期,也是洛阳城最为繁华的时期。这条丝路见证了一个东方帝国的文明水平,展现了唐代都城城市文化的礼制特征及其影响力,这当然与丝绸之路繁盛的商贸往来密切相关。

洛龙区安乐镇董庄村,现有人口3000多人,隋唐时属里坊区,也就是现在的居民区。日前,记者来到该村探访。75岁的张大爷是退休教师,对隋唐里坊礼制颇有研究,他告诉记者,隋唐时这里属于大同坊,居住着上万人,附近有大同市(类似集贸市场)方便市民买卖,居民区(坊)和生活区(市)是分开的,有着严格规定,坊里是不允许有买卖的。“这次申遗董庄村大部分地区属于缓冲区,不在申遗范围之内,但是村子东南角几户人家所在的地方列入申遗之内,因为当时我们村分为多个坊,最东南坊叫宁人坊,而宁人坊被列入申遗范围之内,这是我们村的荣耀。”

丝路“申遗”,利于遗址保护

定鼎门遗址所体现的建筑布局、建筑材料、建造技术、建筑工艺均具有隋唐时期都城城门形制的时代特征,遗存信息与《唐六典》、《两京新记》等历史文献记载的信息相符合,具有很高的真实度。目前,定鼎门遗址遗产区内的大部分遗存均保存于地下,经考古发掘的定鼎门门址,目前采取了仿古保护房的形式对遗址进行了原址原地保护。

据悉,隋唐洛阳城遗址主要面积为47平方公里,此次参与申遗的定鼎门遗址,呈“凸”字形,东至龙门大道,南至古城路,西至定鼎门门址西700米处,北至园区路北侧,主要由定鼎门门址、城墙遗址、天街遗址、里坊遗址、水系遗址等组成,遗址区面积91.30公顷。“如果定鼎门遗址区申遗成功,将对遗产保护有着深远的意义。”王伟说,申遗成功后,国家将会在政策上给予扶持,更能有效对遗址进行保护,将对丝绸之路文化研究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丝路文化符号”,至今仍体现并延续在洛阳定鼎路、定鼎立交桥等这些具体的城市设施中,渗透在洛阳民众的日常生活中。

“2000年,龙门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是洛阳市唯一的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它对提升洛阳的城市整体形象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定鼎门遗址区申遗成功后,将是对洛阳城市品位的又一大提升,必将为洛阳的进一步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缪韵说。

Copyright © 2024 orgcc.com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文化艺术网  版权所有

电子邮箱: orgcc#126.com(#换成@)  -  客服热线:1553852010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50025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豫网文【2020】5244-333号 豫B2-20150025

登录到会员

微信登录

微博登录

QQ登录

找回密码还没注册过会员帐号?立即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会员
返回其他方式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