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阳:边陲小城的沉寂与苏醒(东方今报)

2013-08-20 09:33:02来源:东方今报
过去这6天,我一直待在甘肃。客观地说,这是一片贫瘠的土地,东边秦岭山脉孕育了黄土高坡些许青郁葱岭,西边绵长干涸的祁连山脉则造就了难见绿洲的戈壁滩涂。在黄土地与戈壁滩上有着一条举世闻名的河

过去这6天,我一直待在甘肃。客观地说,这是一片贫瘠的土地,东边秦岭山脉孕育了黄土高坡些许青郁葱岭,西边绵长干涸的祁连山脉则造就了难见绿洲的戈壁滩涂。在黄土地与戈壁滩上有着一条举世闻名的河西走廊。

1000多年前,沿着这条走廊形成了两条我们现在要探寻的丝绸之路。如果说,丝绸之路给西安和洛阳带来了盛名与繁华,给甘肃留下的,则是一座座佛教石窟。从某种意义上说,甘肃是丝绸商路带出的文明圣地。

●戈壁滩见证信仰的力量

从进入甘肃第一站——天水市麦积山石窟(相关报道详见8月16日《东方今报洛阳读本》),在不同的佛像石窟之间寻找丝绸之路的足迹开始,我便进入了一种极其兴奋的状态。因为很小的时候,敦煌莫高窟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我在想,当驼队走在丝绸之路上时,无论是生存环境还是文化交流,这里与西安和洛阳相比并不占优势,为何会留下如此灿烂的文化成果呢?它在丝绸之路上到底占据着什么样的位置?这些,其实也是我们此次采风活动的真正意义所在。

西安和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东西方文明的成果在这两地完成最终交融,自然能够带来更多的繁华、荣耀与喧嚣。甘肃则完全不同,这只是整个行程的一段而已。当驼队走在这里,面对长达几千里、少见人烟的戈壁和黄土高坡,人们心里想得最多的,恐怕是早日走出去。路途中的短暂停留,也只是歇歇脚。他们留给这里的印记并不多,有两种人是例外的,佛教人和慕名而来的文人。一支佛教驼队,尽管渴望早日一睹大汉或盛唐帝国的盛景,但他们考虑最多的,还是将自己的信仰传给所能走过的每一地、能见到的每一人,汲取东方几千年的文明素养。他们在面对长时间走不出的戈壁滩时,靠的是信仰。如今这里最多、最文明的景点遗址,也与宗教有关。他们创造出来的石窟佛像、寺院等,便成了商旅驼队的停留驿站,他们在这里补给食物与水,同时也建立自己的信仰,以更大的力量支撑走完全程,拜托心灵上的荒漠。可以说,甘肃便成了丝绸商路带出的文明圣地。

●从军事重地到商贸古镇

比如,甘肃最著名的“三大窟”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和炳灵寺石窟。敦煌莫高窟以壁画见长,麦积山石窟以泥塑为最,炳灵寺则以石雕著称。除此之外,还有诸如张掖大佛寺卧佛、锁阳榆林窟等大大小小佛教圣景几十处,就连中国佛像石窟的鼻祖天梯山石窟也在这里。

丝绸之路形成时期,甘肃是中国的西北边陲,古人“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度玉门关”等诗句是最好的写照。阳关和玉门关是丝绸之路上最著名的关口,也是通往西域的唯一通道。出了关就代表着出了国,驼队商人也就真正成了“外乡人”。

正因为此,长长的丝绸之路在甘肃岔分为二。北线是主线路,代表性的遗存是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等,南线则位于偏远的临夏永靖县黄河边上,以炳灵寺石窟为最。

当然,边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是,作为军事重地的关卡,也极易形成一座座商贸古镇,经历几千年的沧海桑田后如今成了一处处遗迹。明代嘉峪关建立之处虽定位军事要塞,但9年之后俨然成为丝绸之路通道。这里的一切都在证实着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片段。

我所感悟的是,驼队的脚步所至,带来的不仅是佛经典籍、佛像石窟,还让我们关注和思考丝绸之路时期辉煌的来源和去处。也包括,佛教驼队对荒漠地带的成功利用,给走在丝绸之路的商旅们提供了驿站,支撑了荒漠条件下的行旅交通,最终使得东西方文明线路得以贯通。奇怪的是,它非但没有造成环境上的破坏,反而成为一处处经典文化留存。这一点,足够让我们现代人思考。

●中国石窟的百科全书

炳灵寺石窟所处地理环境令人诧异,在大西北的山水之间,山名曰小积石山,水是黄河。

黄河穿越兰州城而过,给这座大西北城市带来了不少灵气。沿着黄河向上游走,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城西南35公里,有座刘家峡水电站。在这里,黄河水是碧绿清澈的,要想到达炳灵寺石窟,需要再乘船上行52公里。石窟佛像就刻在黄河边上的大小积石山崖壁上。

“炳灵”,是藏语“十万佛”的音译,意译为“千佛山”、“万佛洞”。炳灵寺石窟位置较为偏远,但它是从青海到达流沙,西域、中亚通往西亚的必经之地,由中原地区进入河西走廊、连接青藏高原,是丝绸之路陇西段的交通要道,因此形成了一条支线,被称为丝绸之路南线。当时的黄河尚且是一条小河流,驼队行走于黄河边上。这里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军事必争之险要关卡,多战争。千年之前,这里曾发生一场极其惨烈的战争,3000多名僧人或是被杀,或是逃走,后逐渐荒凉被人所遗忘。

上世纪50年代,炳灵寺石窟终于被人发现。上世纪70年代,因要建设刘家峡水电站,这里形成了水库。虽然周恩来总理亲自下达做好防护工作命令,但炳灵寺内三分之二的佛像和石窟被淹没。炳灵寺石窟现存佛像并不多,共有窟龛216个、造像800余尊、壁画1000多平方米。最有代表性的,是唐代弥勒大佛。这尊大佛高27米,始建于公元731年。

正因炳灵寺石窟许久没被人发现,佛窟保存最为完整。可以说,这些佛窟和壁画,足可见证佛教在中国发展兴衰的全过程,以及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两种艺术形式的更替繁荣,这便是它为何被誉为“中国石窟的百科全书”。

炳灵寺石窟佛像雕刻在黄河边上的石山崖壁上,它周围遍布奇形怪状的石林景观,备受各种鸟类的青睐,这反而让其受尽虫鸟之害。千年弥勒大佛曾一度满目疮痍、残缺不堪,如今正在修复当中。

●沉睡500年的边陲小城

汉武帝时期,在酒泉郡与西域的连接地带有一片较为开阔的绿洲,内有两条小河,河边有座边陲小城——苦峪城,距今已有1900多年历史。据说是古代最早在这里设置的边防关镇,归属酒泉郡瓜瓜州(今酒泉市瓜州县)。

相传,唐贞观初年,太宗李世民命太子李治和名将薛仁贵等进征西域,兵临城下,一举攻克苦峪城。不料,被哈密国元帅苏宝同大军层层包围,虽经苦战仍不能突破重围,只能固守待援。苏宝同一看不能即刻取胜,便下令断绝上游水源、逼河改道。城内粮草已被用尽,军士仍未盼来救兵。此时,薛仁贵无意中发现城区内外遍生一种植物“锁阳”,块根肥满,既可充饥,又可解渴,便令士兵掘食。番兵本以为被困已久会轻易取胜便叫阵,不料想唐军积极应战,士兵红光满面。苏宝同无奈带兵离去。

从此番兵无人再攻破此城。因锁阳救了李治等三军将士性命,李世民下令将苦峪城改名锁阳城。此后,锁阳这座城池便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一时成为丝绸之路上必经之地。

其后蒙古、哈密等地少数民族群雄角逐,明朝嘉峪关闭关后,锁阳城逐渐荒废。如今,我们看到的只是残垣断壁的城墙、大大小小的房屋遗迹和灰碳层堆积物等,成了一片名副其实的边陲古城遗迹。

在丝绸之路申遗中,锁阳古城遗迹是集古城址、古河道、古寺院、古墓葬、古垦区等多种文化为一体的古文化遗存地,也是古代沙漠化演进过程中创举沧桑变化的典型标本,代表的是中国西部古文化遗存和独特自然景观结合体。

伴丝路申遗的脚步,锁阳这座沉寂500年的古城再次被唤醒,担当起传递古文明的重任。

Copyright © 2024 orgcc.com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文化艺术网  版权所有

电子邮箱: orgcc#126.com(#换成@)  -  客服热线:1553852010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50025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豫网文【2020】5244-333号 豫B2-20150025

登录到会员

微信登录

微博登录

QQ登录

找回密码还没注册过会员帐号?立即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会员
返回其他方式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