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专题 > 《老家孙都》系列文化丛书 > 人文孙都村——故事传说

风雨黑子楼

2020-01-02 15:31:56来源:《老家孙都》
夕阳西坠,暮色下的黑子楼雄浑依旧。 三百多年前的一天,烈日当空。新安县孙都村一派繁忙景象。

夕阳西坠,暮色下的黑子楼雄浑依旧。

三百多年前的一天,烈日当空。新安县孙都村一派繁忙景象。

牛铃叮当,一辆辆满载陕州黄土的牛车缓缓驶进村子,工匠们赤裸着上身,挥汗如雨,夯土的号子此起彼伏。

王黑子身穿青色丝绸长衫,手握紫砂茶壶,站在一张建筑的图纸面前,黝黑的脸上露出得意的微笑。

图纸上,一座雄伟高大的建筑,正是建设中的“望青楼”。楼高百尺,呈碉堡状,楼基大致呈正方形,长66尺,宽60尺,基部采用3尺多长大石条,楼高2.5丈处,以青砖堆砌,厚3尺,以石灰、糯米汤浇灌衔接。中填黄土夯实。

正午时分,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太太姗姗而来,手握一兜儿黄土,送给王黑子,王黑子见状大声拒绝:“我大车拉,小车送,谁稀罕你这把黄土,赶快走开,不要耽误我盖楼”。

老太太看到王黑子如此傲慢,不识抬举,非常生气,就把这兜黄土倒进工地旁边的沟里,飘然而去。

王黑子万万没有想到,这位远道而来的老太太竟是王母娘娘的化身,那兜儿倒进沟里的黄土,不一会就突出形成一座小山,名曰“金牛山”,正对着“望青楼”,从此,每天工匠们盖楼,夜里着这座金牛山化作一头金牛来拆楼,盖了拆,拆了盖,如此反复,花费无数银两,“望青楼”功亏一篑,成了名副其实的“烂尾楼”。

这一年,王氏家族丝绸生意风生水起,处于鼎盛时期,王黑子的人生也处于颠峰。

王黑子信步登上“望青楼”,俯瞰百亩庄园,高高围墙内,绿油油的庄稼,丰收在望,禁不住心潮澎湃,仰望天空,夸下海口:我有三盘龙拉磨,七顷良田不靠天,要想饿死王黑子,除非天塌龙叫唤。

此言一出,惊怒上苍,东方天空中,冒出一团乌云,随即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倾盆大雨冲毁庄园、村庄,王氏祖辈积累的家产顷刻付之东流,唯有“望青楼”孤独的屹立在那里。

王氏家族从此风光不再,走向没落。最终王黑子怀揣金碗银筷子,四处讨饭,饿死荒野,走完了他颇具传奇的人生。

关于王黑子以及王氏家族的兴衰,传说有不同的版本,有褒有贬。比较接近事实真相的,是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李自成、高迎祥带领起义军趁黄河结冰,渡河南下,在明王朝的号召下,王黑子筑寨防御义军。后来,在起义军的强大攻势下,新安县北部富绅遭受重创,王氏家族也未能独善其身,逃亡殆尽,黑子楼非但没有保住自家庄园,就连王氏家族所有的店铺、工厂以及家产都化为乌有。

崇祯十四年腊月,李自成起义军进入孙都村,驻扎28天,临走时,一把大火,孙都村一片灰烬。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晚清,王氏家族才再现生机,经商的基因再次重组。从现存连片的明清民居中,仿佛看到昔日的繁华昌盛,同时,也造就出像王仁生这样的名商。

“望青楼”又叫“望京楼”,孙都人更喜欢叫“黑子楼”。

王黑子和“望青楼”背后的故事却广为流传,成为孙都人茶余饭后绕不过的话题,或暗地自豪,或扼腕长叹。

我想,王黑子的传奇人生,给后人留下的远不止是一座孤独残缺的黑子楼,留给后人的是一种精神暗示,并深刻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人生跌宕起伏,命运变换无常。练就一种不事张扬,低调本分,内敛含蓄的性格特征和精神特质,方能走得更远。

百年风雨,沧海桑田。如今,在残缺的黑子楼边,王氏的后裔,一代名商王应生先生捐资兴建起了孙都村小学。这一旧一新,一远一近,彰显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理念。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

2016年,古村孙都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第四批保护名录。孙都村双委不断加大保护和开发力度,对老街老房,古楼古庙等历史遗迹进行保护,精心打造精品乡村旅游品牌,讲好“乡村故事”,让游客在观光休闲中,领略孙都古村厚重的历史文化。

行走在孙都古村,在感受古楼古街的风韵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思考吧。

(作者:高文松


Copyright © 2024 orgcc.com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文化艺术网  版权所有

电子邮箱: orgcc#126.com(#换成@)  -  客服热线:1553852010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50025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豫网文【2020】5244-333号 豫B2-20150025

登录到会员

微信登录

微博登录

QQ登录

找回密码还没注册过会员帐号?立即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会员
返回其他方式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