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孙都,人们会立即想到王黑子。王黑子知名度如此之高,是因为他离开人世间几百年了,人世间一直还有他的传说、把他黑的体无完肤的传说(我们那里把传说叫做“瞎话”)。
这个传说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某年,孙都村富可敌国的王黑子有个奢求:盖一个可以看到洛阳城的望京楼(民间称为黑子楼)。为了让楼更坚固,大土豪从遥远的地方拉风雨不侵的黄土。此时,有个老太太用小布块兜了一兜黄土送给王土豪,王土豪不屑一顾地说:“我的黄土,大车拉小车送,还在乎你那一兜吗?”老太太听到这里,头一扭,把土倒在地上。转眼间,落地的黄土变成了一座小山。神奇的是,那小山随着黑子楼的增高而增高,致使王土豪永远无法看到洛阳城。后来传闻那老太太是王母娘娘变的化身,王黑子再次不屑一顾:你是王母娘娘又咋地?看不到洛阳城又咋地?你王母娘娘还能把我饿死?话音刚落,一阵狂风飞来,飞沙走石,把他家的粮食全部刮飞,只剩下大土豪的金碗银筷子。无奈,昔日的大土豪只好拿着金碗银筷子开始乞讨。讨饭的人居然拿着金碗银筷子,谁还给他饭吃?结果,王黑子被活活饿死。
这是王黑子在艺术方面的黑形象。真实的王黑子有个相对应的“红”形象!
明末时期的王黑子是个爱国爱家爱民、济贫拔苦、善行遍布中部几省的大善人。他继承了祖、父两代的跨国丝绸贸易职业后,指导成千上万农民种桑养蚕,是位执行穿越版“公司+农户”的超前扶贫模范;在李自成已成大势时,劝驻守洛阳的福王早做防御,以保一方平安;看到福王根本不把人民的生死放在心上,王黑子在家乡修建了有水井、石碾等生存必须设施的、类似碉堡的黑子楼,以备家乡人民躲避战乱(修建黑子楼根本与看到洛阳城没一毛钱关系);李自成快攻来时,王黑子把自己的家产散给家乡百姓,让他们有远走高飞的盘缠;李自成攻入洛阳以后,王黑子把未来及逃命的父老乡亲带入黑子楼躲命。
为什么真实事实与“瞎话”截然相反!为什么人们昧心地抹黑王黑子?
我们不妨从分析民间传说入手。
古时候,没有“义务教育”,单靠书本理论教育,无法使中华文明普及到每个角落,民间传说因口口相传的特点,可以使妇孺皆知、永远地保留下来,弥补了书本教育的不足,承担起普及民族文明的责任;相对于书本上深奥的理论教化,民间传说浅显易懂、易于传播;另外,因为它具有神奇色彩,人们不敢贸然违背其宣传的道理。因其以上优点,睿智的古人为了民族文明、民族精神的传播,就编辑了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等一系列民间传说。同时,各地也根据各地情况,“杜撰”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瞎话”。
为了增强故事真实性,如果借用一个知名人士做故事的主角、借能够长期存在的东西做道具,“人证物证俱全”的故事,可以取得更佳效果。我们身边的一些传说里面,有刘秀和他扳倒的古井、武则天和她住过的房子、李世民和他栓过马的大柏树,都符合这个特点吧?在此特点下,豫西人民想杜撰一个不论是多厉害的人物,如果太“狂”、目中无人,结局必然凄惨的故事时,拥有被万历皇帝封为保国财主头衔的王黑子先生,和他的黑子楼道具,无争议地成为瞎话故事里面的男一号。
因此,为了民族文明的传承,本应是我们学习的红榜样王黑子,便有了教化一方的案例中的黑形象。
今天孙都村的情况,可以很好地验证这个传说的效果。从这个小山村走出去的王氏后人王仁生先生,步入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以后,耄耋之年,仍然坚持为家乡的发展尽心尽力;孙都人民把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不占一条的豫西贫瘠小山村,建设成为民风淳朴、安居乐业、绿意盎然的国家级传统村落。也许,孙都人民今天的成绩与王黑子关系不大,但是孙都人民汲取了王黑子传说中有成绩也不能狂的教训;孙都人民的所作所为符合传说追求的低调做事,埋头发展的苦衷;同时,也秉承了王黑子先生本来的爱国爱家爱民的“红”品质。
探索出来的结果也许不对,但目的是衷心祝愿孙都村的发展越来越好!祝愿孙都人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再塑造一个能够教化一方、流程千古的美好传说!
(作者:赵飞桥)